时间: 2025-04-24 18:0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15:45
“贪求无厌”一词由“贪求”和“无厌”组成。字面意思是对财富、名利等的追求没有满足和厌倦的情绪。基本含义指一个人对物质或精神上的追求毫无止境,永远不满足,表现出极度的贪婪。
“贪求无厌”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描述一些人对物质的无尽追求。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贪婪和无止境欲望的批判,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节制与中庸的价值观。
在文学作品中,“贪求无厌”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追求金钱、权力或名利的人物。例如,在小说中,反派角色往往被描绘为贪求无厌,最终自食恶果。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警示他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也可以形容某些社会现象,如商业贪婪。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节制与自我约束,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因此,“贪求无厌”反映了对贪婪的警惕和批评。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该成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满足而非单纯的物质追求。
“贪求无厌”常带有负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贪婪、失去自我和人际关系的破裂。这种联想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追求与价值观,警惕贪欲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因工作过度追求升职而忽视了家庭,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他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贪求无厌”这一成语的警示意义,促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贪求无厌”:
浮云飘渺欲无尽,
贪求无厌何所依。
月下独酌思无止,
不觉已是白头时。
这表达了对无止境追求的反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greedy and never satisfied”,同样强调了贪婪和永不满足的状态。在不同文化中,贪欲的表现和后果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负面影响普遍被认同。
通过对“贪求无厌”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警示,更是一种文化反思,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春秋时期,晋国人叔向去拜访卿韩宣子。韩宣子说他名义上是卿而实际上财富很少,叔向向他祝贺,他感到奇怪。叔向说以前栾武子做上卿时家里只有一个仆人和百十顷田,人们都尊敬他,而他的儿子继卿位贪财受贿,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
他~,最终会没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