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5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44:37
成语“称贤使能”的字面意思是称赞贤良之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它强调在用人方面要重视德才兼备,选择合适的人才来担任适合的职位,从而发挥他们的才能。
“称贤使能”出自《周易》中的“君子以懿文德,以称贤使能。”该成语体现了古代**对于君主用人的理念,主张君主应当尊重和重用有德行和才能的人,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在不同的语境中,“称贤使能”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选贤任能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这一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视德行和才能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称贤使能”让我联想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识别并发掘团队成员的潜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管理理念,鼓励人们追求卓越。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有一位经理非常注重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常常通过培训和项目机会来帮助我们展现才能。这种“称贤使能”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和工作效率。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君子有德行,贤良自显能。
称贤使能者,国富民安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eritocracy”(精英制度),强调根据个人能力和成就进行任用。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人才选拔的共识。
通过对“称贤使能”的学*,我意识到它在现代职场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理解领导与用人之间的深刻关系,对我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三》:“昔高祖使萧何守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皆以为社稷计也。”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涓子、卞随,耻受汤武之官;夏桀、殷纣之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何则?君臣义绝,则天下之义亦绝矣。”
《汉书·食货志上》:“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荀子·王霸》:“故明君者,必将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暗君者,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故忧患不可胜校也,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岂不哀哉!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故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然而世称汤、武为贤者,何也?以其能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