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4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1:09
“源源本本”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源头和本源”,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来源很清楚,或指事物的基本性质、根本原因。引申义上,它可以表示事情的真实、可靠、扎实,强调事物的本质和根基。
“源源本本”的具体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两个词“源源”和“本本”都是常见的汉字,分别表示源头、根本的意思。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强调事物基础和本质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强调某种事物的起源和真实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追溯事物的根源和本质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理性和深思熟虑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种思维方式仍然适用,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历史研究及哲学讨论中,强调对事物根本的探讨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源源本本”给人一种踏实、真实的感觉,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重视。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使人更加理性和客观,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判断。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追溯事情根源的情况。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时,我会运用“源源本本”的思维,去探求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
尝试将“源源本本”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源头涓涓流不息,
本本分明理自生。
探寻真谛无止境,
思绪如泉涌心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ck to basics”或“getting to the root of the matter”。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对事物根本性质的关注,但可能在文化内涵和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源源本本”的学*,我认识到在表达和理解事物时,追根溯源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本质,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的源源本本,有条有理。
《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后汉书·班彪传》:“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源源本本,以告于神。”
我已经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