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1:11
“溘然而逝”是一个成语,字面上可以拆解为“溘然”和“逝”。“溘然”意为突然、迅速,而“逝”则是指去世或消逝。因此,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某人或某事突然间消失或去世,带有一种突兀和不可逆转的感觉。
“溘然而逝”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中的“溘然长逝”,用来形容人突然去世,强调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庄子通过此表达对生死变化的哲学思考,反映了对生命的淡然态度。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传统上对生命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溘然而逝”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认知及对逝者的怀念。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感受更加强烈,常用于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珍惜。
“溘然而逝”带给我一种深刻的悲伤和无奈的感觉,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和亲情。它让我想到许多因突发**而离世的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因车祸意外去世,让我深刻体会到“溘然而逝”的意义。那时我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他的哀悼,也提醒自己要更加珍惜与身边人的相处时光。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溘然而逝”:
夜深人静月如水,
往事如烟随风逝。
溘然而逝梦中影,
留我独立思君时。
这首诗试图表达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逝去生命的感慨。
在英语中,可以用“passing away”或“suddenly gon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但“溘然而逝”更具诗意和哲理性,反映了**文化中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溘然而逝”的学*,我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无常和珍贵。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珍惜与他人的关系。它提醒我在言语中多一些思考与感悟,使我的表达更加富有深度。
忽呼邻里语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长别矣,以遗蜕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不及,叹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兵败,单骑走还冀州,忧愤发病,呕血数升而死。”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地而死。”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伯逆之,荀林父曰:‘郑伯逆我,我将何以报之?’乃还。郑人谓之曰:‘晋师既还,吾子何以报我?’荀林父曰:‘吾将告于寡君,使寡君以报子。’郑人曰:‘吾子不报,吾将焉归?’荀林父曰:‘吾将死之。’遂自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