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5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8:46
“数短论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数(数量)短(少)论(讨论)长(多)”,意指在讨论某个问题时,重视数字上的少而忽视内容上的丰富,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或重要的方面。
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策》中的相关论述,虽未直接出现“数短论长”这个词,但其思想反映出古代对事物全面性和深度的追求。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他们常常通过数量和比例来分析和讨论问题。
“数短论长”在多个语境下均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短论长”的现象更加普遍。很多人被数据和指标所困,往往忽略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识别并避免“数短论长”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个人和组织决策的重要课题。
“数短论长”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短期的得失而感到沮丧或焦虑。这个成语提醒我,应该保持长远的视角,不被眼前的细节所困扰,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项目,团队只关注了用户反馈的数量,而忽略了用户反馈的质量,导致产品未能得到有效改进。通过应用“数短论长”的思维,我提出要从长期用户体验出发,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帮助团队做出了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决策。
在这片宁静的湖泊边,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若我们只数短论长,便会错过水面下那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英语中,“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类似于“数短论长”,强调只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这表明不同文化中对思维方式的共识,反映出人类共同的认知特征。
通过对“数短论长”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对事物的全面视角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思考问题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避免陷入片面的分析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数短论长,自以为明。”
《明史·海瑞传》:“瑞数短论长,自以为直。”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数短论长,自以为得。”
《后汉书·杨震传》:“震数短论长,以为不称。”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数短论长,自以为能。”
我当初梁山要强,受不的闲言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