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0:15
“生气勃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生气”表示活力、生命力,“勃勃”则形容气势旺盛或生机勃勃。整体上,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充满活力、朝气蓬勃,通常带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情感。
“生气勃勃”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文。它的构成部分中,“生气”源于古汉语中对生命力的描述,而“勃勃”则见于《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表示旺盛的状态。虽然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在文学中常用来描绘充满朝气的景象。
“生气勃勃”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生气勃勃常常与年轻、活力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或教育环境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团队或个人的积极状态,激励人们面对挑战。
“生气勃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青春、活力和希望。这种情感能够激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保持乐观的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一个**会,看到许多年轻人充满激情地参与比赛,整个场面生气勃勃,令人振奋。这种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在比赛中更努力,更投入。
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醒来的我感到生气勃勃,仿佛每一缕阳光都在召唤我去追逐梦想。于是,我决定开始新一天的冒险,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英语中,与“生气勃勃”相近的表达是“full of life”或“vibrant”,同样用于描述充满活力的人或事物。然而,不同文化对活力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需结合上下文。
通过对“生气勃勃”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表达了一种外在的活力状态,更体现了内心的积极态度。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也鼓励我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全国各方面皆生气勃勃,精力弥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我听了,生气勃勃,便道:‘你这人好不晓事。’”
《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老残见了,生气勃勃,便道:‘你这人好不讲理。’”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少年见了,生气勃勃,便道:‘你这人好不识抬举。’”
《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倩见之,生气勃勃,笑曰:‘君真痴人也。’”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生气勃勃,便道:‘我偏要去看看。’”
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带有极大想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