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5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6:17
“攀藤揽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攀爬藤蔓,采摘葛藤”。它比喻依附于他人,借助他人的力量或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形容一种依赖性和追随的态度。
该成语的来源不详,但“藤”和“葛”都是常见的植物,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通常生长在其他植物上或借助其他物体生长。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反映了对依附行为的批评或讽刺。
“攀藤揽葛”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依附性格或行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对权势或高人气的追随。在演讲中,可以用来警示听众不要过于依赖他人,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而“攀藤揽葛”则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缺乏独立性的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种依赖行为常被批评为不务正业。
“攀藤揽葛”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些在职场上依附于他人的人,他们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好处,但长期来看却失去了自我价值的成长。这种行为令人唏嘘,也让我反思自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依赖他人。
在大学时期,我曾有一个同学非常依赖我们班的一个学霸,几乎所有作业和复*资料都向他求助。虽然他在短期内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终却在毕业时面临找工作困难,因为他没有培养自己的能力。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攀藤揽葛”:
人海茫茫如浮萍,
攀藤揽葛何时醒?
自立自强方可立,
不依他人自成声。
这首诗通过对比,强调了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与“攀藤揽葛”相似的表达是“riding on someone’s coattails”,这也是形容依附于他人以获得成功的意思。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带有一定的贬义。
通过对“攀藤揽葛”的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行为,更反映了在社会中个人独立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和社会动态。
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攀藤揽葛,上得山来,只见一个小小庵堂,甚是清幽。”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夜行,攀藤揽葛,至一古寺。”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行者道:‘我且问你,这山有多少路程?’八戒道:‘约有三十余里。’行者道:‘你且在此等候,我去攀藤揽葛,探个消息。’”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攀藤揽葛,行至半山。”
《水经注·江水》:“山行则攀藤揽葛,涉水则浮木渡舟。”
~,上到庵前,推开门看时,是个泗洲大圣祠堂,面前只有个石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