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0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9:51:39
“诽誉在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世俗中流传的诽谤和赞誉”。其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某人的评价往往是褒贬不一,既有赞美也有批评,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评价往往受主观因素和环境影响。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化背景,可能与对名人或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关。通常在历史上,那些受到广泛关注的人物,往往会受到不同的评价。具体的文学出处不易考证,但类似的观念在古典文献中屡见不鲜,如《论语》中涉及的对人的评价多元化的观点。
“诽誉在俗”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该成语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个体的评价机制。在现代社会,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诽誉在俗”的现象更加突出,公众舆论的分歧常常影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心理状态。
“诽誉在俗”让我联想到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常常在赞美与批评之间摇摆。它引发了对个体在公众面前形象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在表达观点时,需考虑到多元性与包容性。
在我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学,他在班级中颇有争议,有些同学非常欣赏他的能力,而另一些则对他有诸多批评。此时“诽誉在俗”便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看法。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世人皆有声,褒贬各不同;
诽誉在俗中,唯愿心自明。
这表达了人在世俗评价中的困惑与坚守自我的信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blic opinion is divided”,强调在公众评价中存在的分歧。不同文化中对名人的看法也常常呈现出类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诽誉在俗”提醒我在生活和学*中,评价往往是多元的,这在我的语言表达中也极为重要。它促使我更加审慎地看待他人的看法,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