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9:34
成语“燃眉之急”字面意思是“燃烧了眉毛的紧急情况”,用来形容事情非常紧急,迫在眉睫,不容忽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强调某种危机或困境需要立即处理。
“燃眉之急”出自《左传》,原文是“燃眉之急,火在眉上,急迫得不得不解决。”这个成语描绘了一种极端的紧迫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强调了当事人必须马上采取行动以避免更大的危机。
“燃眉之急”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燃眉之急”常常用来形容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个人和社会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如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需迅速决策与行动。
“燃眉之急”给人一种紧张而焦虑的感觉,容易引发对危机的联想。在使用时,它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紧迫感,使听者或读者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曾经面临一个燃眉之急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我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复习。那种紧迫感让我不得不加倍努力,最终我成功通过了考试。
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夜晚,灯光微弱的书房里,我伏在桌前,思绪万千。此时,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响起,让我感受到一种燃眉之急的压力,这不仅关系到我的未来,更是对我信念的考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matter of urgency”或“pressing issu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事情紧迫的含义。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能找到对应,显示出人类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共通心理。
通过对“燃眉之急”的学习,我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生动传达紧迫感,还能提升交流的情感深度。在实际运用中,恰当地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让交流更加有力和生动。
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曰:‘今贼势方张,燃眉之急,不可不救。’”
《宋史·岳飞传》:“飞曰:‘今贼势方张,燃眉之急,不可不救。’”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曰:‘今贼势方张,燃眉之急,不可不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燃眉之急,不可缓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人惧,乃遣使请和。晋侯曰:‘郑人虽请和,然其心未可信也。’荀林父曰:‘今郑人请和,是燃眉之急也。’”
东汉末年,曹操想一统天下,接连打败刘表、刘琦,将刘备赶出新野,迫近东吴。孙权心里慌张,派鲁肃请诸葛亮到东吴商议联合抗曹。张昭看不起诸葛亮,说他根本没本事辅佐刘备,弄得现今的燃眉之急。诸葛亮舌战群儒取得胜利
此在目前,实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