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0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9:41
“燃萁煮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豆秸(豆子的秸秆)来烧火煮豆子。它的基本含义是比喻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或在亲近的人之间发生争斗,暗指亲情的破裂和利益的冲突。
这个成语源于《左传》中的一个典故。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国君晋景公的两个儿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力,晋国的王子用豆秸生火煮豆子,实际上是为了消耗掉对手的资源,最终导致了兄弟反目。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揭示了亲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
“燃萁煮豆”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谐被视为重要的道德价值观,“燃萁煮豆”作为一个成语,提醒人们珍视亲情,警惕因争斗而破坏家庭关系的后果。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面对物质利益时,提醒人们反思亲情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燃萁煮豆”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悲伤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家庭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带来一种对失去亲情的惋惜。这种联想有助于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提醒我们在处理亲情和利益时要更加谨慎。
在我生活中,曾经目睹过一位朋友因遗产问题与其兄弟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每当提起这个**,我都会想起“燃萁煮豆”,这种亲情的破裂让我感到非常痛心。这让我意识到,家庭的和谐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而不是为了小利而伤害彼此。
在一个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吹过古老的村庄,
兄弟间的争斗已成往事。
燃萁煮豆的悲剧,
在岁月中悄然无声。
珍惜那一份亲情,
别让它随风而逝。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fratricide”(兄弟相残),虽然没有中文成语那样的文学内涵,但同样表达了兄弟之间的冲突。不同文化中对家庭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兄弟相残的主题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个忌讳。
通过对“燃萁煮豆”的学*,我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利益面前保持亲情的难度。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珍视与家人的关系。它提醒我,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家庭的和谐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宛如酿枣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清史稿·文苑传一·顾炎武》:“炎武尝与友人书曰:‘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若夫子云:“燃萁煮豆,相煎何急!”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愿与足下共勉之。’”
《明史·文苑传二·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友人私谥曰文节。启诗文,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所著有《高太史大全集》。或曰:‘启之死,非其罪,燃萁煮豆,相煎何急!’”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为人重厚,遇人一以诚意,无所隐,好面斥人过,不置城府。为中书舍人时,尝与同列论政,词色甚厉,闻者皆惮之。或谓之曰:‘君何不稍自贬损,以全交际?’恕曰:‘吾直道而行,何损之有?燃萁煮豆,相煎何急!’”
《南史·王弘传》:“弘既与殷景仁善,后景仁谮之于彭城王义康,出为吴郡太守。以弟昙首居方岳之任,不肯出。义康与景仁构成其事,帝闻之,乃使昙首知吴郡,弘乃出。及昙首卒,弘方就职。昙首之卒,弘哭之恸,曰:‘燃萁煮豆,相煎何急!’”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