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1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5:31
成语“木石为徒”的字面意思是“木头和石头都只是徒然的存在”,引申义为形容人或物没有实质内容或价值。它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人的存在没有意义,或是指一些无用的东西。
“木石为徒”源于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强调物质的存在并不代表其有用或有价值。这一成语可能与《庄子》《论语》等古典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有关,反映了道家和儒家的某些思维方式。
“木石为徒”常用于文学作品、哲学讨论及日常对话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状态,或是对环境的感叹。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形容某些看似存在但实际上没有价值的事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木石象征着自然和坚固,但如果它们“为徒”,则意味着一种对生命和价值的反思。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常常会有人感到迷失,成语“木石为徒”提醒人们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
“木石为徒”带给人一种哲思的感觉,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追求名利、却忽视内心真正渴望的人,感叹生活中的空洞与虚无。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项目或任务,虽然看起来很重要,但实际上却没有太大意义。每当此时,我就会想到“木石为徒”,提醒自己要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徒劳无功。
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一个年轻的画家努力追求名声,但最终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只是“木石为徒”,真正的艺术在于对自我的表达与内心的探索。于是,他开始专注于自我创作,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期待。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vanity”或“empty pursuits”的表达,强调追逐虚无的目标。这些表达同样反映了对人类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成语“木石为徒”,我更加理解了物质存在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目标。这一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着我要保持思考与反思的能力。
用是更乐暗默,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汉书·王褒传》:“褒既为刺史,郡国皆怪其无车马侍从,乃使从事赍酒肉,从者皆步行,曰:‘吾以木石为徒,不欲烦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淮南子·说山训》:“木石为徒,不与人交。”
《列子·汤问》:“木石为徒,不与人交。”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