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5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7:41
“挡箭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用来挡住箭矢的盾牌,隐喻用以保护自己或掩盖某种弱点或缺陷的事物。基本含义是指为某人或某事物提供保护、掩护或借口。
“挡箭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字面意义来自于古代战争中盾牌的使用。盾牌在战斗中起到保护战士的作用,象征着防护和掩盖。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比喻用法,指某种手段或借口,用来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攻击或批评。
“挡箭牌”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和社交环境中,使用“挡箭牌”这个成语有助于揭示人们在面对批评或压力时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需要保护自我的心理需求。
“挡箭牌”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通常与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相关联。它让我联想到在压力下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或是那些试图通过掩盖真相来维护形象的人。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有同事因为工作失误而将责任推给其他人,这让我不禁想起“挡箭牌”这个成语。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保护了他自己,但长远来看却损害了团队的信任。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挡箭牌”:
在风雨中我伫立,
微笑是我心的挡箭牌,
哪怕内心忧伤涌动,
我也要将倔强展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capegoat”,指代替别人承担责任的人或事物。两者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责任和压力时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对“挡箭牌”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在沟通中真诚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上更加敏感,鼓励我在生活中勇敢面对问题,而不是寻找掩护。
好在有了这块挡箭牌,诸事无碍,宽心一放。
《明史·海瑞传》:“海瑞曰:‘臣非不知权贵之难犯,然臣以直道事君,岂敢以臣之直,为权贵之挡箭牌乎?’”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臣非不知金人强盛,然臣以身许国,岂敢以臣之身,为朝廷之挡箭牌乎?’”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李绛曰:‘陛下欲用李逢吉,恐天下以为陛下以逢吉为挡箭牌,非所以尊朝廷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君子不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今君以小人之腹,度我之心,是欲以我为挡箭牌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卿,辞曰:‘臣之才,不足以当大国之卿,请以为亚旅。’晋侯曰:‘子之力,足以当之,何辞为?’对曰:‘臣之父,老矣,臣不敢以父之老,为国之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