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1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9:32
“分毫不取”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分一毫都不拿”。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利益或物质的要求极其严格,毫不贪图,强调清白、正直和无私的品德。
“分毫不取”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古代人们对金钱和物质追求的看法。在古代,许多文人和士大夫强调节俭和高洁的品德,因此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不贪图小利,保持清白的人。
该成语在多种场合均可使用,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清白与正直的价值观深植于社会之中。尤其在古代,官员的贪污腐败常被诟病,因此“分毫不取”成为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标准。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追求普遍,但仍有人怀着“分毫不取”的精神,奉献社会,帮助他人。
“分毫不取”让我联想到一些无私奉献的人,如志愿者、慈善工作者等。他们在帮助他人时,毫无保留,令人感动。这个成语传递出一种高尚的情感,让人敬佩和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志愿活动,看到一位老师在帮助贫困学生时,毫不在意个人得失,深深触动了我。我在活动中也努力学*她的精神,力求做到“分毫不取”。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青山依旧在,白云悠悠飞。
心中无私念,分毫不取回。
这段诗句表达了对清白和无私的向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ot a penny for oneself”,虽然语义上相近,但“分毫不取”更加强调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英语表达则更多地侧重于行为的结果。
通过对“分毫不取”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描述,更是对人品和道德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提升沟通的深度和情感。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性廉洁,凡有馈遗,皆不受。或强之,则徐曰:‘吾为国为民,岂可因小利而失大节!’故分毫不取。”
《明史·海瑞传》:“瑞性刚直,不阿权贵,凡有请托,皆峻拒之。或以贿赂进,瑞辄却之,曰:‘吾为官清白,岂可受此不义之财!’故分毫不取。”
《宋史·岳飞传》:“飞性廉洁,好施与,凡有赐予,皆散于军中,不以私藏。或问其故,飞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分毫不取。”
《后汉书·杨震传》:“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故分毫不取。”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虞卿曰:‘诺。’遂分毫不取,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