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2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0:26
成语“疾声厉色”由“疾声”和“厉色”两个部分组成。“疾声”指的是声音急促、响亮;“厉色”则是面色严厉,带有威严和不容置疑的态度。综合来看,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用急促的声音和严厉的表情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态度,通常用于批评、警告或责备。
“疾声厉色”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描述李斯在面对秦始皇时,因其严厉的态度和急促的言辞而产生的影响。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威严和快速反应的重视,常用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的严肃态度。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权威和严肃的态度常常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尤其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常常通过“疾声厉色”来传达重要的信息。这种方式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接受,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更多人倾向于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
“疾声厉色”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紧迫感和威严感。这种情感让我联想到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认真态度。同时,使用这个成语时也可能传达出一种压力和紧张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因为进度缓慢而感到紧张,于是我在会议上“疾声厉色”地要求大家加快进度。虽然当时的严厉态度促进了工作效率,但也让我反思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疾声厉色”:
风急云飞夜色深,疾声厉色警梦沉。
星河点滴皆可见,何必怒吼入耳闻。
这首诗通过描绘紧急的夜晚,暗示在危机时刻的声音与表情。
在英语中,可以用“stern voice and fierce express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种表现通常与权威、控制和严肃的情感相联系,而在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态度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鼓励开放和温和的对话。
通过对“疾声厉色”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有了更为精准的选择。它提醒我在沟通中平衡严厉与温和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疾声厉色,以责其子。”
《后汉书·袁绍传》:“绍疾声厉色,以责其下。”
《汉书·王莽传》:“莽疾声厉色,以责群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疾声厉色,曰:‘吾与汝无怨,何为至此!’”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疾声厉色,以告于君。”
惟~,以违制相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