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4:46
“棋逢敌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下棋时遇上了对手”,引申义为在某个领域或方面遇到了与自己实力相当的竞争者。它强调一种对抗的平衡状态,通常用于形容双方实力相当,难分胜负的局面。
成语“棋逢敌手”源自**古代的围棋文化。在围棋中,棋手之间的对弈不仅仅是技巧的较量,更是智力的比拼。当两位棋手的水平相当时,比赛会显得格外激烈与精彩。此成语具体出现在唐代诗人李贺的《夜泊牛渚怀古》中,诗中提到的“棋逢敌手”便体现了这种意境,意味着在对抗中能够相互成就,展现出更高的技艺与智慧。
“棋逢敌手”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棋逢敌手”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对抗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竞争场合,如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和学术讨论等,反映出人们对公平竞争与实力对决的重视。
“棋逢敌手”给人一种紧张而又激动的感觉,联想到比赛中的对抗、智慧的碰撞和策略的运用。这种情感反应常常会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竞争中不落下风。
在高中时期,我参加了一次辩论赛,对手实力强劲,双方在辩论中你来我往,真可谓棋逢敌手。虽然最终我们未能获胜,但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良性竞争的乐趣与成长的价值。
在一场紧张的围棋对局中,棋手们沉默不语,只有棋子在黑白之间游走。此时,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棋逢敌手,犹如两位智者的较量,胜负未分,然而智慧的火花却在每一次落子中闪烁。
在英语中,可以用“a worthy opponent”或“even matc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双方的平等与竞争。然而,“棋逢敌手”不仅仅强调对抗,更强调在对抗中展现出的智慧与技艺,这在其他文化表达中相对较少。
通过对“棋逢敌手”的深入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描述竞争的语言工具,更是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勇于迎接对手、提升自我的一种文化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既丰富了表达方式,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与左宗棠、李鸿章并为大臣,时称三杰。国藩尝谓宗棠曰:‘吾与公共事多年,未尝有胜负。’宗棠曰:‘公之才,宗棠岂敢望!然公之为人,亦可谓棋逢敌手矣。’”
《明史·徐达传》:“达与常遇春为左右丞相,时称二徐。达尝谓遇春曰:‘吾与公共事多年,未尝有胜负。’遇春曰:‘公之才,遇春岂敢望!然公之为人,亦可谓棋逢敌手矣。’”
《宋史·岳飞传》:“飞与韩世忠、张俊并为大将,世忠尝曰:‘岳侯忠孝,吾不如也。至于用兵,吾与张侯皆棋逢敌手。’”
《旧唐书·李靖传》:“靖与李勣为左右仆射,时称二李。靖尝谓勣曰:‘吾与公共事多年,未尝有胜负。’勣曰:‘公之才,勣岂敢望!然公之为人,亦可谓棋逢敌手矣。’”
《晋书·祖逖传》:“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尝论世务,慷慨有澄清天下之志。时晋室大乱,逖以棋逢敌手,遂与琨相结,共图恢复。”
~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