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2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5:00:34
“黄皮寡廲”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或状态,含有贬义,指的是肤色黯淡、面貌平常或身材瘦弱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皮肤黄且瘦弱”。
“黄皮寡廲”出自于古代文献,特别是在描述人物外貌时,常常用于形容那些看起来没有精神、缺乏生气的人。具体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美的标准与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特别是与饮食、生活*惯相关的描写。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古代诗词和小说中,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其内心状态。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因为疲惫或生病而显得无精打采。演讲时,使用该成语可以强调某种负面的社会现象或文化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外貌与内在修养常常被联系在一起。黄皮寡廲的描述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理状态,也能隐含对其精神状态的评判。在现代社会,尽管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可以通过该成语反映出人们对健康、活力的追求。
“黄皮寡廲”一词带给人一种不安与压抑的感觉,联想到健康问题和生活压力,常常引发对自我状态的反思。它提醒人们关注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在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位朋友因长期熬夜学而变得黄皮寡廲,这让我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促使我调整自己的作息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色如水映窗前,
轻纱掩面似黄皮。
寡廲无色人何在,
只留梦影在心间。
这段诗描绘了一个因生活困顿而显得憔悴的女子,以此表达对她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le and thin”或“sallow complexion”,这些表达同样用来形容一个人因健康问题或生活压力而显得憔悴。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更多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
通过对“黄皮寡廲”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该成语在表达某种状态时,能够引发对健康与生活方式的深思,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一群饿得黄皮寡廲的人,伸着两只皮包骨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