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3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5:19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手掌上的明珠”,比喻非常珍贵和心爱的事物。通常用于形容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宠爱,或者形容某个极为重要、珍贵的人或物。
该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中提到某人将自己的女儿比作“掌上明珠”,形象地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护和珍视。这个成语在历史上逐渐演变,成为了对心爱之物的一种普遍称谓。
“掌上明珠”常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强烈,父母对孩子的爱护是传统美德之一。“掌上明珠”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尤其是在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社会中。如今,虽然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成语仍然广泛使用,体现出对孩子的无条件爱与期待。
“掌上明珠”这个成语常常引起温暖和亲切的情感联想,能够让人想到亲情、呵护与关怀。这种情感不仅限于亲子关系,也可以扩展到朋友、爱人等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增强了人际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我的生活中,自己常常会用“掌上明珠”来形容我的小侄女。每当看到她天真无邪的笑容,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无比的珍贵和爱护。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对她的珍视。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写了一首小诗:
小小掌中明珠闪,
笑声盈耳似春天。
愿君常保心中暖,
如花似梦永相连。
通过这首诗,我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情厚谊。
在英语中,“the apple of one’s eye”可以与“掌上明珠”相对应,意指某人心中最珍贵的人或事物。这两个成语都传达了对某个重要对象的深厚情感,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情感表达相似。
通过对“掌上明珠”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亲情的表达,它还承载着对重要事物的珍视和保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增强交流的感染力。
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这位抚台大人,最是讲究这些过节儿的,一切事情,只要被他晓得了,总要摆布得滴水不漏,一丝一毫也不叫你委屈。所以那些候补道当中,有照应的,倒也混得过去;没有照应的,凭你怎样巴结,总是巴结不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那掌柜的听见这一片话,就知道这位姑娘是个孝女,便连忙答应说:‘是了,是了。’”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那掌柜的听见这一片话,就知道这位姑娘是个孝女,便连忙答应说:‘是了,是了。’”
《红楼梦》第二回:“黛玉心中想道:‘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又问:‘谢夫人何如?’玄曰:‘灵运兄弟皆不及也。’帝曰:‘何如?’玄曰:‘谢夫人,掌上明珠也。’”
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