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2:25
成语“心如芒刺”字面意思是“心里像刺一样”,用以形容心中烦恼、焦虑或不安的情绪。它表达了一种内心的不适和困扰,类似于身体上被刺痛的感觉,常用于形容在某种情况下感到非常不安或愤怒。
“心如芒刺”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然而它的构成比较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对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芒刺是指植物的刺,象征着尖锐和刺痛,因此成语的意象生动且易于理解。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及演讲中,常常用于描述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心情不安的状态。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因受到委屈而心情烦燥时,或在叙述一个人因情感纠葛而感到痛苦时,都可以使用该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心如芒刺”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压力、困境时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种情感状态更是普遍存在,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
“心如芒刺”给我带来了一种痛苦和无奈的联想。它让我想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的无助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复杂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勇于面对自己的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心如芒刺”。那段时间,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对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让我难以入睡。后来我学会了通过**和冥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逐渐摆脱了这种状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这样使用“心如芒刺”:
月明点滴夜如水,
心如芒刺不堪忍。
欲诉衷肠无处问,
唯有梦中寻旧影。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烦恼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on edge”或“a thorn in one’s side”的表达,虽然它们的字面意义有所不同,但在情感上都传达了烦躁和不安的感觉。这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相似情感的共通性。
通过对“心如芒刺”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种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更加准确和生动。在日常交流中,能够使用恰当的成语来传达内心的感受,无疑会让交流更加有效和深刻。
荀息心如芒刺,草草毕葬,即使‘二五’勤兵助攻,自己奉卓子于朝堂,以俟好音。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