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1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2:46
“心安理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安宁,理所当然”。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内心宁静,心中有理,做事合理合法,因而感到安心与满足。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中没有负担。
“心安理得”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而动。”其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力量及其影响,心中有理的人自然会感到安心。成语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道德与理智的结合。
“心安理得”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心安理得与道德、法律、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合法合规,尤其在商业活动中,心安理得成为了追求成功的重要前提。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保持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心安理得”让我联想到内心的平静与自信。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能够做到心安理得的人,往往更能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决定举报一家企业的不法行为。当时虽然心里有些担忧,但我明白自己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做的事情,所以在做出决定后,我感到心安理得。
在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心安理得”:
风雨兼程路漫漫,
心安理得行无惭。
虽遭世俗多非议,
我自风华不觉寒。
这首诗表达了在面对生活挑战与外界评判时,内心的坚定与安宁。
在英语中,可以用“clear conscien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愧疚感。尽管两者都强调内心的平静,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文化更侧重于个人自由与法律的界限,而**文化则更强调道德与社会责任。
通过对“心安理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与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内容的合法性与道德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安理得的态度,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原来我们只求自己心安理得,那外界的苦乐原是不足计较。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心安理得,何惧之有?’”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四年》:“上曰:‘吾心安理得,何忧之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心安理得,何惧之有?’”
《论语·卫灵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指君子心安理得,小人常怀忧虑。)
《左传·宣公十五年》:“心安而不惧,理得而不疑。”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天趣盎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