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2:12
成语“心如槁木”字面意思是“心像干枯的木头”,用以形容一个人的内心极其冷漠、麻木,缺乏情感或生气。它传达了一种对生活或环境的绝望态度,表明心灵的干涸与无动于衷。
“心如槁木”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夜泊牛渚怀古》。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比生机勃勃的自然与自己内心的枯竭,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槁木本身指的是干枯的木材,缺乏生命力,暗示了内心的苍凉与孤寂。
“心如槁木”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常常会感到心如槁木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电影和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反映了现代人对情感的渴望与对冷漠生活的批判。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加,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挣扎。
“心如槁木”给人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感联想,常常让人想到对生活的无奈与绝望。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探求。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朋友因失去工作而感到心如槁木,虽然周围的人给予他很多关心与支持,但他始终无法走出那种低落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关心与理解是帮助他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
我尝试用“心如槁木”写一首小诗:
心如槁木随风逝,
梦里花开已无痕。
月下独坐无声叹,
何时再见暖阳春。
通过这首诗,我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对温暖的渴望。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cold-hearted”,同样用来形容一个人冷漠无情。然而,中文的“心如槁木”更加强调内心的干枯与失落,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状态。
学习“心如槁木”这个成语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复杂性与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能够准确地运用成语,既是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对情感的深刻把握。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内心状态时,有了更为贴切的词汇。
那做媒的便络绎不绝,这个夸说张家小姐才能,那个夸说李家小姐标致,说的心如槁木的一位太史公,心中活泼泼起来。
《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文选·潘岳<寡妇赋>》:“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文选·陆机<叹逝赋>》:“心憀栗而弥甚,魂悄悄而失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庄子·齐物论》:“心若死灰,形若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