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3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9:08
成语“人非草木”字面意思是“人不是草木”。其基本含义是指人有感情、有情感,不像草木一样没有感情。通常用来强调人有情感,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或对他人的感情有感知。
“人非草木”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原文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句在小说中用于表达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同情。该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关怀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重视。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特别是在讨论情感、同情或人际关系时。例如,在讨论一个人遭遇不幸时,可以用“人非草木,谁能无情”来表达对他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传统上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情感的表达。“人非草木”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情感的交流依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
每当我听到“人非草木”这个成语,都会想起那些在生活中经历挫折和苦难的人。它让我意识到,情感是人类共同的特征,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彼此理解和支持是多么重要。
在生活中,我曾经看到一位朋友因为工作压力而感到沮丧。我对他说:“人非草木,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别一个人承受。”这句话不仅让我朋友感受到关心,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人非草木皆有情,
心中苦楚谁能明。
共话人生多磨难,
愿与君携手同行。
这个小诗通过“人非草木”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支持。
在英语中,有一句类似的说法是“Human beings are not made of stone”,同样强调人类的情感和脆弱性。这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通过对“人非草木”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情感,使交流更加丰富与深刻。
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文选·刘琨〈答卢谌诗〉》:“人非草木,谁能无情?”
《论衡·感虚》:“人非草木,安得无心?”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人非草木,谁能无情?”
《史记·项羽本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庄子·齐物论》:“人之生也,草木之生也,一也。”
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能忘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