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3:18
成语“心开目明”字面意思是“心灵开阔,眼睛明亮”。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心地坦荡、思维清晰,能够明辨是非、看得透彻。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见识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心开目明”最早出现在古典文学中,与道教哲学有一定关联。这个成语强调内心的明亮与外在的洞察力相结合,反映了道教提倡的内心修炼与智慧的获得。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成语的起源,但其意象在多部古代文献中均有所体现。
“心开目明”可以在以下几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心开目明”强调内心的修炼与智慧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具备直觉和判断力变得尤为重要。个人的见识和判断能力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向上的,传达了一种智慧、启迪和明亮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能够冷静思考、理智决策的人,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智慧和洞见。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曾遇到复杂的项目管理问题。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积极思考,最终让我们“心开目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种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开阔的思维和清晰的判断是成功的关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晨光熹微心开目明,
世事如烟不必争。
智慧如泉涌流淌,
人生路上自当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eeing things clearly”,强调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在西方文化中,智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样受到重视,但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心开目明”让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智慧和洞察力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外在的观察,促进了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成长。
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宋史·文苑传·苏轼》:“心开目明,见天地之心。”
《汉书·王褒传》:“心开目明,志气清明。”
《文选·陆机·文赋》:“心开目明,思接千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庄子·齐物论》:“心开目明,无所蔽塞。”
奏议多矣,而唐独称陆宣公者……使人读其言,便自~,惟恐其言之易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