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7:48:47
“节用厚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节省开支,增加民生”。它强调通过节约资源和管控支出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现了一种对民生的关注与责任感。
“节用厚生”出自《汉书·食货志》。在古代,国家的财政与民生密切相关,节约开支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能够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对经济管理的智慧和对民众福祉的重视。
“节用厚生”常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讨论,特别是在谈及政府政策、经济改革、社会福利等方面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于描绘一个注重民生的领导者或理想社会。在日常对话中,提及此成语时,通常是在倡导节约与合理消费,或者是在讨论社会经济问题时强调民生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节约和勤俭被视为美德,常常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相联系。在现代社会,节用厚生的观念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与个人都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节用厚生”给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人们关注社会民生与经济管理。它让我联想到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强调了个人和政府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节约开支,合理规划预算,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经济挑战。我也鼓励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关注节约与理性消费,努力营造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节用厚生意自明,
家国安宁共此生。
点滴节俭藏富贵,
和谐社会乐无穷。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节约与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与“节用厚生”相似的概念可能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两者都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管理的平衡,但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实施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节用厚生”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节约与民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经济管理的指导,更是一种道德责任的体现。在学*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全面。
谦谦曼伯,不逾规矩,节用厚生,保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