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2:3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6:31
成语“伴食宰相”字面意思是指“陪吃饭的宰相”。其基本含义是形容那些在权位上没有实权、只是在旁边充当陪衬的人,或者是那些只会享受权利而不负责任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在职务上没有实质贡献的人。
“伴食宰相”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在帝王统治下的官场中。在历史上,有些宰相或高官只是名义上的领导,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力,往往只是跟随君主的意志,扮演一个“伴食”的角色。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能力、只会享受权利的官员。
“伴食宰相”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伴食宰相”反映了**古代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结构的不合理,也揭示了在权力中心旁边的无能者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用来批评那些在职务上只图享乐、不负责任的官员。
这个成语带给人一种失望和批判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缺乏担当的人。它提醒我们在选择领导者时,应该关注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责任感,而不是表面的光鲜。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主管,他总是喜欢在会议上发表意见,但实际上并不参与项目的具体执行,常常让我感到他像个“伴食宰相”。这让我意识到,在团队中,真正的贡献来自于那些愿意实干的人。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古代王国的宰相,虽然名义上权力巨大,但在国王面前却只能低头陪笑,最终因为无能而被取代。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伴食宰相”这一成语的内涵和影响。
在英语中,可以用“figurehead”来对应“伴食宰相”,表示名义上的领导者,实际上并没有实际权力。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使用场景,反映出对无能领导的普遍批评。
通过对“伴食宰相”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在语言学*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社会对责任、能力和权力的看法,帮助我在表达时更加精准、有力。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也提醒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视实际贡献与责任感。
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相,每食必在朝堂,人谓之伴食宰相。”
《清史稿·张廷玉传》:“廷玉为相,每食必在朝堂,人谓之伴食宰相。”
《明史·杨士奇传》:“士奇为相,每食必在朝堂,人谓之伴食宰相。”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为相,每食必在朝堂,人谓之伴食宰相。”
《旧唐书·卢杞传》:“时翰林学士陆贽扈从至山南,与公议曰:‘宰相不能伴食中书,而使他官参决,甚非建官授任之体。’”
唐代官员卢怀慎开元三年升黄门监,与紫微令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他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事都不敢自己做主,一切事务全推给姚崇处理。很多人都对卢怀慎的这种吃饭不做事的行为不满,私下送他“伴食宰相”的外号
愿他此去调羹庙廊,莫做了~。 (明·朱鼎《玉镜台记·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