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2:10
成语“权均力敌”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权力、实力相当,能够相互对抗”。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等的实力和地位,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或对抗。
“权均力敌”出自《战国策》,具体的典故与历史背景涉及到古代诸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与军事对抗。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的军事、政治策略密切相关,强调了权力和实力的相对均衡。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势均力敌、平起平坐
反义成语:不分上下、强弱悬殊
“权均力敌”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公平竞争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商业、体育和政治等领域,这种平衡的理念仍然适用,强调了竞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在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时,能够保持冷静,尽量做到“权均力敌”,是对自我实力的肯定和自信的表现。
在我的生活中,参与过一些团队项目,我们的团队与另一支团队在能力和资源上都很接近,正是这种“权均力敌”的局面让项目的竞标变得更加激烈,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竞争的乐趣和压力。
在一首描写竞争的诗中,可以这样融入该成语:
权均力敌战鼓声,
强者对抗势如虹。
斗智斗勇皆无畏,
胜负何惧各自雄。
在英语中,类似于“equal footing”或“evenly matched”可以表达相似的概念。这些表达在体育、商业竞争等场合中同样适用,强调了竞争双方在实力上的平衡。
通过对“权均力敌”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状态,更是对公平竞争的追求。在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
《后汉书·袁绍传》:“权均力敌,难以相倾。”
《汉书·王莽传上》:“权均力敌,莫能相尚。”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权均力敌,两不相下。”
《战国策·齐策一》:“权均力敌,莫能先举。”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权均力敌,无以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