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9:50
成语“廉静寡欲”字面意思为“清白、安静、少欲望”。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心地清白,不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宁静,欲望不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在面对诱惑时能保持清醒和克制。
“廉静寡欲”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它的组成部分“廉”、“静”、“寡”、“欲”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尤其是儒家思想强调的“廉洁”和“克己”,使得该成语在探讨个人修养和道德时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孔子提倡的“中庸”和“节制”都与此有相通之处。
“廉静寡欲”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廉洁和克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廉静寡欲”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提倡一种简朴而有道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尤其是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今,很多人开始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
“廉静寡欲”让我联想到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我认为,这种境界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去抵抗外界的诱惑。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有一段时间追求物质享受,但逐渐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到空虚。于是,我开始尝试“廉静寡欲”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关注内心的成长,发现这种转变让我更加满足和快乐。
在这个纷扰的城市中, 我选择了“廉静寡欲”, 晨曦中,独自品茶, 心如止水,静观世事。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传达了简约生活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对内心平静和克制欲望的追求存在共通之处。
通过对“廉静寡欲”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个人修养和生活哲学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也是现代人反思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性廉静寡欲,淑人熊氏早卒,不再娶,独处斋阁者二十六年。
《清史稿·儒林传二·刁包》:“刁包,字蒙吉,直隶祁州人,父应荐,明万历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包少颖异,读书目数行下,为文操笔立就,然不乐仕进,父卒,遂弃举子业,闭户读书,务为廉静寡欲,以圣贤自期。”
《清史稿·隐逸传·李颙》:“李颙,字中孚,陕西盩厔人,父可从,明末死流寇难,颙方十岁,母彭氏,以节著,颙幼病赢,行步不能过二里,母督课之严,虽甚病不令少休,颙亦励志于学,以圣贤为必可期,母卒,颙年二十七,始出游,往来秦、豫、楚、晋间,所至士大夫争欲纳交,然颙廉静寡欲,不妄取于人。”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不喜荣利,家世为黄冠,黼独儒服,居大理城西,有田数十亩,岁入仅给衣食,廉静寡欲,不求仕进,有司知其贤,累辟不就。”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翫,父尝令习进士业,放辞以业非己好,愿守丘园,以奉养为志,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始有求于人,或问之,则曰:‘苟廉静寡欲,安能慕人爵禄哉?’”
《后汉书·王丹传》:“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未尝妄费一毫,今以助丧,不亦可乎?’遵大惭而退,由是显名,廉静寡欲,州郡礼请,岁余,征拜太子少傅。”
心想宝钗小的时候,便是~,极爱素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