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0:15
成语“比屋而封”字面意思是“像屋子一样被封闭”,引申义为“许多房子都被封闭”,比喻广泛地或普遍地将某种事物封闭或限制。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广泛性。
“比屋而封”来源于古代典籍《左传》,原文描述的是当时封建制度下,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封地的划分。成语中的“比屋”指的是成片的房屋,暗示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普遍存在,而“而封”则强调了这一行为的实施,整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种现象。
该成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村落或宗族的封闭性比较明显,因此“比屋而封”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封闭性。现代社会中,尽管信息更为开放,但在某些特定文化或社群中,仍然存在类似的现象,比如某些社交圈子或文化圈的封闭性。
“比屋而封”让我联想到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感觉,尤其是在面对普遍现象或社会常态时,常常会让人感到缺乏选择和自由。这种情感反应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个体的声音与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周围人的一致性,这让我想起“比屋而封”。有时我会反思这一现象,努力寻找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避免陷入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模式。
在写作中,我可以尝试用“比屋而封”来描写一个封闭的小镇: “在这个小镇上,太阳照耀着每一扇窗户,却没有一扇窗户传出欢声笑语,比屋而封的生活让人感到无尽的孤独。”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能是“the same old story”或“cut from the same cloth”,这些表达强调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相似性。不同文化中对于普遍现象的理解和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反映出各自的社会*俗和价值观。
通过对“比屋而封”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表达普遍性和社会现象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我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明史·食货志一》:“比屋而封,民皆富足。”
《宋史·食货志上》:“比屋而封,民皆乐业。”
《晋书·食货志》:“比屋而封,民无饥寒。”
《后汉书·王符传》:“比屋而封,莫不耕桑。”
《汉书·食货志上》:“比屋而封,家给人足。”
臣推此以广其义,舜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而天下自理,由尧人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