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5:21
“得意忘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得意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形象”。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取得成功或获得好处时,过于得意而失去理智,表现得失去分寸,甚至做出不合适或荒唐的行为。
“得意忘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文中提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虽然在此文中没有直接出现成语,但其意境反映了人们在成功时的自得和忘我。在后来的文献中,这个成语逐渐被使用,成为形容人们成功时的常用表达。
“得意忘形”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得意忘形”在**文化中强调谦逊和节制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过于得意被视为一种缺点,常常会导致失败。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提醒人们在成功时保持清醒和理智。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成功后的喜悦与骄傲,但同时也提醒我,过度的自信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它引发我对自我约束和谦逊的思考,使我在面对成功时更加谨慎。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奖,感到非常得意,开始在朋友面前夸耀自己。此时,我的一个朋友提醒我:“得意忘形可不好哦。”这让我意识到保持谦逊的重要性。
在夜空下,星星闪烁,月光如水。此时,我心中得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喝彩。可是一瞬间,我却得意忘形,忘却了这份宁静,开始喧哗,打破了夜的沉寂。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意思是自满往往会导致失败。这两个表达都强调了在成功时保持谦逊的重要性,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谦逊美德的共识。
通过对“得意忘形”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成功后的自我控制与谦逊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保持理智和清醒,尤其在面对成就时。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宋史·文苑传六·苏轼》:“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得意忘形,不拘一格。”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禹锡》:“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所著论著,多发明《易》道,加味《左氏》,有《天论》三篇,深探玄极,自得意忘形。”
《南史·陶弘景传》:“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尤善棋工,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自号‘华阳隐居’。欲求神仙,专一为事。常言‘得意忘形’,不以世务撄心。”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籍饮噉不辍,神色自若。人或讥之,籍曰:‘我自得意忘形,何关汝事!’”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得意忘形’,嗜酒能啸,善弹琴。”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阮籍,因为魏国灭亡而隐居山林,与文人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被称为“竹林七贤”,他狂荡无羁,别人形容他喝酒时爱吹口哨,高兴时好像忘记自己的存在,真是得意忘形
他把科长看成有天那么大,把他和科长连在一块,他没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