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5:21
“得心应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所想,手中所做”,表示做事得心应手,形容做事情非常顺手,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任务。基本含义是形容技艺高超,熟练掌握某项技能或事务,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情况。
“得心应手”最早见于《宋书·王弘传》。其中提到“得心应手,所欲皆得”。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手工艺、技艺等有密切关系,强调了心灵和手的协调与默契,体现了技能熟练度与心理状态的结合。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得心应手”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技艺和实践的重视。在古代,手艺人和艺术家的技巧被高度赞赏,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方面,强调了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得心应手”常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联想到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后的自信与成就感。这种情感可能会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专业水平,提升自我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学吉他,最初弹得很生疏,但经过不断练后,终于能够得心应手地演奏自己喜欢的曲子。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得心应手”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李明坐在窗前,手指轻快地在吉他弦上滑动,音符如泉水般流出。他的演奏得心应手,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与他的心灵对话,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英语中,可以用“second natur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某项技能掌握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至于几乎不需要思考。然而,“得心应手”更加强调心灵与手的协调,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心智与技艺结合的重视。
通过对“得心应手”这一成语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对技能熟练的描述,更是对一种心态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熟练运用成语使交流更生动,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旧唐书·音乐志一》:“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既定雅乐,至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乐章。其后至则天称制,置唐元会,改元光宅,因诏有司撰《光宅乐》,舞用八佾,凡二十人,衣曳地,舒袂,象云衣。”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时吴郡顾宝先卓越多奇,自以伎能,僧虔乃作飞白以示之。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
《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预初在荆州,因宴集,醉卧斋中,外人闻呕吐声,窃窥于户,乃见数大蛇垂头而吐。须臾,酒肴纷纶,变为大镬,烹蛇甚美。”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冒失上前打扰,齐桓公对轮扁的读书无用论深为不满。轮扁解释道:我做木公的技艺得心应手,是不可能用语言传授给别人的,古代圣人学问的精妙之处也是如此
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