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0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5:21
“得寸进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得到一寸就想再进一尺”,形容贪得无厌,不断要求更多,通常带有贬义。它强调了在某种情况下,得到一点好处后便想要更多,体现了一种不知足的心态。
“得寸进尺”源于古代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逐步获取与攫取心理。成语中的“寸”和“尺”都是长度单位,象征着从小利益到大利益的逐步扩张。尽管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成语的构成和意义在**古代的哲学与道德观念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对贪婪和不知足的批判。
“得寸进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得寸进尺的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传统美德强调知足常乐、量入为出。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这种行为有时也被视为追求成功和进步的动力,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得寸进尺”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贪婪与无止境的追求,常常引发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它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时刻保持理智和节制,以免陷入无止境的欲望中。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同事,他在刚获得项目奖金后,便开始频繁地要求额外的福利和待遇。我们都认为他表现得有些得寸进尺,这让我意识到在职场中,适度的要求才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关键。
在一个现代诗中,我可以这么写: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
得寸进尺的欲望如影随形,
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却不知何时已迷失了方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give an inch and they'll take a mile”,意思是给人一点好处,他们就会想要更多。这与“得寸进尺”有类似的贬义,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特质。
“得寸进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克制与知足。它在我语言学*的过程中,让我意识到表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助于我在表达时更加精准和有力。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得寸进尺,非所以待天下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得寸进尺,非所以待天下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之矣,得寸进尺,非所以待天下也。’”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曰:‘得寸进尺,何以异于是?’”
《左传·宣公十五年》:“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
法国~,五年以后吞并了整个南圻,而心犹未足,还打算攘夺北圻,仅留下中圻给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