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3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5:02
成语“得失参半”字面意思是“得到和失去各占一半”,即在某种情况下同时存在得与失的情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些事情中,既有收获,也有损失,强调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
“得失参半”这一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哲学思想有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得与失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这一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得失的理性思考。
“得失参半”常用于描述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适合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得失参半”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的看法。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得失,这使得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成为人们反思生活的重要表达。
“得失参半”常带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得失的无奈,也有对生活真实的理解。在面对挫折时,这个成语能够帮助人们理性看待问题,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在我的学*和工作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得失参半”的状态。例如,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我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但也因为投入了大量时间而错过了一些社交活动,体会到得失之间的平衡。
在写作中,我可以将这一成语融入到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村民们为了收获丰硕的稻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他们也明白,过度耕种会导致土地的疲惫。最终,尽管稻谷丰收,村民们却意识到,得失参半的道理便是:收获与付出,永远是不可分割的命运。
在英语中,“give and take”或“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可以与“得失参半”相比较,表达类似的得与失的关系。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同样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得失的认识。
通过对“得失参半”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更在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理性看待得失,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这对于个人成长和情感调适都是非常重要的。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曰:‘吾闻君子之学也,将以成身也。今吾学之不成,而身已成,得失参半,非独失也。’”
《文选·陆机·文赋》:“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或失之毫厘,或得之须臾,得失参半,良由斯矣。”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十年》:“高祖曰:‘吾闻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今诸侯皆自为守,非吾之利也。得失参半,非独失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得失参半,非独失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得失参半。”
我们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