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3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1:38
成语“参前倚衡”的字面意思是“在前面参见,靠在衡器上”。从字面上看,它可以理解为人在某种权威或标准前面作出判断或决策,具体含义通常指在做决策时,参考具体的标准、原则或权威。
“参前倚衡”出自《左传》,在春秋时期,古人常常借用天文、地理、阴阳等自然现象作为决策的依据,表示对某种标准或原则的依赖。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对权威和标准的重视,强调在决策过程中要有理性的依据。
该成语在各种场合均可使用,尤其是在讨论决策过程、判断标准时,会用到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以用它来描绘角色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与思考。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讨论某个问题时,也可以用此成语表示对判断标准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决策往往需要依赖于典籍、权威和传统,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也有所延续。在现代社会,尽管信息更为丰富多元,人们在决策时仍然会考虑专业建议和历史经验。因此,“参前倚衡”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领域。
“参前倚衡”给人一种理性、稳重的感觉,联想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性。这种成语不仅提醒我们要有判断标准,也反映了在复杂情境中寻求帮助和指导的必要。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在选择职业方向时,我会“参前倚衡”,参考前辈的经验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避免盲目跟风。
在某个古代故事中,一位年轻的学者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站在一座古老的衡器前,心中默念:“我应参前倚衡,方能不负此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的思考过程,也传达了他对决策的重视。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参前倚衡”的表达可以是“to weigh options”(权衡选择),强调在做决定前考虑多种因素的过程。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内涵都强调了理性和谨慎的重要性。
通过对“参前倚衡”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理性和标准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时,借助这个成语提醒自己要有依据、有逻辑,有助于提升决策的质量。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文选·张衡·西京赋》:“于是量径轮,考广袤,经城洫,营郭郛,取殊裁于八都,岂启度于往旧。乃览秦制,跨周法,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闻阊。内则设之参前,外则为之倚衡。”
《后汉书·班彪传》:“彪上言:‘臣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参前倚衡,以正四方。’”
《汉书·王莽传上》:“莽上书言:‘臣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参前倚衡,以正四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朱熹注:“参,音三,谓曾子也。曾子闻夫子之言,而心领神会,故曰:‘唯。’门人不知,故又告之以此。”
然以为有物,则何睹何闻;以为无物,则~,瞻前忽后,非胸中不卦世间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