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4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1:35
成语“去食存信”的字面意思是“去掉食物,保留信用”。它指的是在面临选择时,宁愿放弃物质利益,也要坚持信用和信义。这个成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信任和信誉比物质利益更为重要。
“去食存信”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君子去食而存信,贱之食而不贱之信。’”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要求,强调了在道德和诚信方面的追求,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诚信的重视。
在不同的语境中,“去食存信”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诚信被强调为道德的核心。因此,“去食存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利益常常占据主导地位,但诚信依然是商业和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去食存信”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它不仅是对他人的承诺,也是对自己价值观的坚持。这种情感反应让我在生活中更加重视诚信,尽量做到言行一致。
在一次工作项目中,我面临着接受诱惑和保持诚信的选择。最终,我选择了去食存信,拒绝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这不仅让我在同事中赢得了尊重,也让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
在一首小诗中:
在物质的世界中穿行,
我常思量,何为真情。
去食存信,心安理得,
以诚相待,方显人情。
这首诗试图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物质诱惑众多,但保持诚信依然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Integrity over profit”,强调在面对利益时,保持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这显示出跨文化中对诚信的共识,但在具体表达和使用场景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去食存信”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诚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注重在各种场合中践行诚信,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去食,自古缘有死,民无信不立。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曰:‘吾闻之,去食存信,信之至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去食存信,信之至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闻之,去食存信,信之至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去食存信,信之至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犯曰:‘吾闻之,去食存信,信之至也。’”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传》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