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1:0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5:40
“杜门自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关闭门扉,自我断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拒绝与他人交往或沟通。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自我隔绝的状态。
“杜门自绝”出自《庄子·外物》。其中有一句:“彼竭我盈,故上下相极,然则自绝于天。”在古代,庄子提倡的是一种超脱、随和的生活态度,而“杜门自绝”则是在特定情况下对外界的疏离,反映了对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杜门自绝”的状态愈加明显。人们在面对压力、焦虑时,往往会选择自我隔绝,以寻求内心的安宁。然而,这种做法也可能导致孤立和社交能力的退化,反映了现代人对孤独和连接之间的矛盾心态。
“杜门自绝”让我联想到一种孤独的美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的自我隔绝可能是一种对心灵的保护。然而,过度的隔绝又可能导致对外界的无知和对人际关系的疏离。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引发了我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杜门自绝”。当时因为学业压力,我选择不参加聚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虽然短期内帮助我提高了成绩,但也让我感到孤独。后来,我意识到适度的社交是平衡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叶子在阳光下轻轻摇曳,我坐在窗边,杜门自绝,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外面的喧嚣似乎与我无关,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伴随我,时间在此刻凝固,心灵在宁静中得到升华。
在英语中,类似于“杜门自绝”的表达可以是“shut oneself away”或“isolate oneself”。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与外界隔绝的意思,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更加强调个人选择与心理状态。
通过对“杜门自绝”的学习,我认识到它不仅是对外界隔绝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使我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更加细腻,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及吕后时,事多故矣,平竟自免,以智终,王陵廷争,杜门自绝,亦各其智也。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杜门自绝,不食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杜门自绝,不与外事。”
《晋书·王导传》:“导杜门自绝,不预朝政。”
《后汉书·袁绍传》:“绍杜门自绝,不与交通。”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遂杜门不出,自绝于世。”
~的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