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4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4:27
“得不偿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得到的东西不足以弥补失去的东西”。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所获得的利益或好处远远不及所付出的代价,强调得与失之间的不成比例。
“得不偿丧”源于古代汉语,其主要表达了在做决策时,必须权衡得失的道理。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语义蕴含在许多古代文献中,反映了古人对得失关系的思考。可以说,这是对人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的一种警示。
该成语常用于日常对话、文学作品、演讲等场合,尤其是在讨论决策、投资、风险管理时。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某项投资的回报不足以弥补潜在的损失,便可以用“得不偿丧”来形容这种局面。
同义成语:得不偿失、得不偿过
反义成语:得益匪浅
在**文化中,得失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价值观。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商业和投资领域,得不偿丧的理念仍然适用,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要谨慎评估风险与回报。
“得不偿丧”常常带有一种警觉的情感,提醒人们在做出选择时要保持理智。这种反思的情感在面对诱惑或冲动时尤为重要,促使人们在追求利益时更为理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考虑购买一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价格高昂,但由于预算紧张,我最终决定不买。这让我想到了“得不偿丧”,因为虽然买到新产品会很开心,但支付的代价却让我捉襟见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得不偿丧如影随形,
追逐繁华却迷失心。
不如淡泊求真谛,
让心自在无牵挂。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penny wise, pound foolish”,意思是对小利益过于谨慎,而在大利益上却不计较,反映了相似的得失观念。
通过对“得不偿丧”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做决策时,必须认真权衡得失。这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成语,也是在生活中保持理智和清醒的重要原则。
晚登一第,则到官未满而亡,仅予随夺,得不偿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