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3:49
“心惊胆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感到惊慌,胆子也因此而失去勇气。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受到惊吓或恐惧,情绪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状态。
“心惊胆丧”出自《后汉书·袁绍传》,原文是“心惊胆寒,丧胆失志”。这里的“心惊”指的是心中感到惊恐,“胆丧”则是失去勇气和信心。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用以形容因恐惧而产生的胆怯情绪。
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中都有使用,包括:
在文化中,恐惧常常与人类的生存本能相联系。成语“心惊胆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心理健康或面对突发时,能够准确表达一种普遍的恐惧感。
“心惊胆丧”在我心中引发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联想。每当我听到这个成语,总会想到紧张的时刻,比如考试前的焦虑,或是看恐怖电影时的心跳加速。
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上,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恐怖经历。我提到在深夜独自走路时听到奇怪的声音,那一刻我真的是心惊胆丧,心跳加速,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冷冽。
在某个故事中,我想象一个角色在面对巨大的未知时,心中感到恐惧:
“她站在悬崖边缘,望着深渊,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心惊胆丧,似乎每一阵风都在警告她不要靠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cared out of one's wits”或“petrified”,都传达了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胆丧”更强调心与胆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对情感的细腻理解。
通过对“心惊胆丧”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恐惧和不安时有了更具象的词汇选择。在生活中,能够准确表达情感是沟通的关键,而成语的运用则能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忽听喊声来,心惊胆丧,急急奔离天罗地网。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心惊胆丧,乃使荀林父帅师救之。”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闻之,心惊胆丧,不敢复问。”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听了,心惊胆丧,不觉失声痛哭。”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见说,心惊胆丧,不敢作声。”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权大惊,心惊胆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