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3:50
“心惊胆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感到惊恐,胆子也因此而发冷。它指的是因受到极大的惊吓或恐惧而产生的强烈情绪,形容一种非常害怕或不安的状态。
“心惊胆寒”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原文是“心惊胆寒,望之如云”。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恐惧的生理反应,心惊是心里害怕,胆寒是胆子发冷,二者结合表达了深刻的恐惧感。
“心惊胆寒”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心惊胆寒”在文化中常常与恐惧、危险和不安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或威胁时的脆弱与无助。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全,但面对突发或重大压力时,这种情绪依然普遍存在。
该成语在我的心中引发了对危险和恐惧的深刻联想,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或不安定的局势时,情感的变化非常明显。它让我意识到恐惧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能够激发出我们的警觉性与反应能力。
在一次登山旅行中,我和朋友们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我们被困在山中,心里充满了恐惧,确实感到“心惊胆寒”。我们迅速寻找避难所,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风尖刀刃划夜空,
心惊胆寒梦难寻。
月下孤影随影行,
何处是归心之路。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在夜晚的恐惧与不安,同时也展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为“frightened to death”或“scared stiff”,意指非常害怕。这些表达也同样传达了强烈的恐惧情感,但没有“心惊胆寒”中那种生理反应的细腻描绘。
通过对“心惊胆寒”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情感反应。它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
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资治通鉴·唐纪》:“帝闻之,心惊胆寒。”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心惊胆寒。”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心惊胆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心惊胆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心惊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