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4:11
成语“徒陈空文”由“徒”、“陈”、“空”、“文”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徒然地陈述空洞的文字”,基本含义是指在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情况下,只是表面上说一些空话,缺乏实际行动或实质性的内容。
“徒陈空文”的来源不详,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文人对于空洞无物的文字的批评有关。在**文化中,实事求是、重视实际行动的思想一直受到重视,因此对于空谈的指责也屡见不鲜。该成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形式主义、空洞言辞的反感。
“徒陈空文”常用于批评那些只说不做、口头上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它可以出现在以下场景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和实际行动是重要的价值观。成语“徒陈空文”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用于指责那些只做表面功夫而不切实际的行为。
“徒陈空文”常常带有批评和否定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一些我曾经经历的场合,特别是在工作中,有些同事喜欢用华丽的言辞掩盖他们的无能,这种情况让我感到失望和无奈。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的某位成员总是提出一些看起来很好的想法,但实际执行时却没有任何行动。对此,我曾用“徒陈空文”来形容他的表现,提醒团队要避免这种只说不做的行为。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徒陈空文”:
言辞轻如风,空文满天飞,
承诺如朝露,晨光中消逝。
实事方为贵,真诚最为美,
别让空谈绕,行动更有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empty talk”或“hollow word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言辞的空洞和缺乏实质内容的批评。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对于空谈的批评共通。
通过对“徒陈空文”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批评的工具,还提醒我们在交流中注重实质内容,避免流于形式。这对我的沟通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立限丈量田地,意主均税。及抚江南,锐欲以身为必可行之法,以匹夫为百世之倡。然当时主威权重,徒陈空文,无补于事。”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而徒陈空文,无补于事。”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京师地震,衍因陈时政之弊,以为宜崇简易,省烦费,罢役休民,以答天戒。辞旨甚切,而衍自为尚书令,竟不能有所改易。徒陈空文,无补于事。”
《后汉书·崔骃传》:“骃上书陈事,多所空文,无益实用。”
《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此学者之大患也。徒陈空文,而不得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