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0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3:52
“徒拥虚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仅仅拥有空洞的名声”。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或团体没有实际的能力、成就或价值,仅仅是靠表面的声誉来维持形象。常用于批评那些追求名声却不注重实际能力的人。
该成语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多有涉及。成语中的“徒”意为“仅仅、空有”,而“虚名”则表示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可以推测,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名声与实质的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徒拥虚名”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许多人为了获得关注而追求名声,常常忽视了内在价值的培养。成语“徒拥虚名”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提醒人们要关注实际的能力与成就,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光环。
“徒拥虚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警惕。人们会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自身空洞的人或事,反思自身是否也在追求无实质的名声。它促使我们思考名声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鼓励追求真实的能力和内涵。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同事,他在公司里总是表现得很风光,常常在会议上发表意见,但实际上他的能力并不突出。渐渐地,大家发现他只是徒拥虚名,导致他的信誉受到影响。我从中吸取了教训,决定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认可。
在一次写作练习中,我尝试将“徒拥虚名”融入一首诗:
浮华背后藏虚影,
徒拥名声无实情。
求索真实心无畏,
何必他人笑我声。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all hat and no cattle”,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影响力,实际上却没有实质的成就。这种表达与“徒拥虚名”的意思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名声与能力关系的共识。
通过对“徒拥虚名”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追求真实的内涵与质量比单纯追求表面的光鲜更为重要。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关注他人的名声,更要透视其背后的真实能力与价值。
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
《明史·海瑞传》:“瑞虽有清名,徒拥虚名,不能行其志。”
《宋史·岳飞传》:“飞虽有功,徒拥虚名,朝廷不以实权付之。”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相,徒拥虚名,政事多出于杨国忠。”
《后汉书·袁绍传》:“绍虽有众,徒拥虚名,不能用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虽霸天下,然徒拥虚名,实无尺寸之地。”
兵部~,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