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9:20
“正颜厉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端正面容,严厉表情”。其基本含义是指以严肃的态度和表情来对待某件事情,通常用于形容发怒或严厉斥责,表达出一种不可忽视的威严和庄重。
“正颜厉色”出自《论语·子路》。原文为“子路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子路曰:‘必能使之有礼乎?’子曰:‘君子之道,正颜厉色。’”这里强调了君子在治国理政时应当保持严肃的态度,以此来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正颜厉色”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严肃的态度常常被视为一种尊重和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教育和领导中。“正颜厉色”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需要强调纪律和责任的场合,如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
“正颜厉色”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严肃的,它在表达威严时带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性质。这种情感可以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使对话更加正式和认真。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老师因为课堂纪律松弛而正颜厉色地对我们进行训斥。这让我意识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促使我在接下来的学*中更加认真。
在一个古代故事中,有位国君面对叛臣,正颜厉色地宣告:“尔等若再敢谋反,必遭灭顶之灾!”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国君的威严,也让臣子们感受到不可违逆的压力。
在英语中,“to have a stern look”或“to be serious”可以与“正颜厉色”相对应。这些表达同样传达出一种严厉和不容忽视的态度,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影响其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
通过对“正颜厉色”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强调威严和严肃性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使用场合和情感色彩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高了我在沟通中传达态度的能力。
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言必正颜厉色,内外肃然。”
《汉书·王莽传上》:“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正颜厉色,以临其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