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4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44:12
“徒有虚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徒然拥有空洞的名声”,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只具备表面的名望,而缺乏实际的能力、价值或成就。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光鲜但内在空虚或无能的人或事物。
“徒有虚名”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徒有虚名,无所实事”。在古代,名声和实际能力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人或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名实相符的重视。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徒有虚名”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真实、诚信和实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为广泛,特别是在对待网络名人、企业宣传等方面,提醒人们关注实质而非表象。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在生活中面对的一些人和事,表面上光鲜亮丽却缺乏真正的能力与内涵,这种对比往往让我感到失望。同时,它也激励我追求真实的自我,不仅要在外表上有所追求,更要在内在修养和能力上不断提升。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能力不足但喜欢自夸的人,常常会用“徒有虚名”来形容他们的表现。这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不仅要看表面的成就,也要考虑实际的能力和贡献。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他在商界的风头一时无两,大家都称赞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实际上他的公司只是徒有虚名,真正的利润和创新却几乎没有。”
在英语中,可以用“all show and no substan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只在外表上引人注目,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强调表象与实质之间关系的表达,反映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观。
通过对“徒有虚名”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关注实际的能力和价值,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虽有功,徒有虚名,非实也。”
《明史·海瑞传》:“瑞虽有清名,徒有虚名,非实也。”
《宋史·岳飞传》:“飞虽有功,徒有虚名,非实也。”
《晋书·王衍传》:“名士无多人,故所贵者必以徒有虚名为识鉴。”
《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乃庸才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