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3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36:51
“蜗角之争”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蜗牛的角之间的争斗。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些人或小团体之间无谓的争执,往往是因为小事而争得不可开交,反映了争斗的无意义和微不足道。
成语“蜗角之争”源于古代典籍,最早见于《庄子》。在《庄子·外物》中提到蜗牛的角,表达了对争斗的无奈和对人类争斗的嘲讽。这一成语通过蜗牛这种微小生物的争斗,隐喻了人类在某些事情上无谓的争执。
在日常对话中,“蜗角之争”常用于形容那些无关紧要的争论,如朋友间因小事争吵、家庭成员对琐事的争执等。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描绘角色之间的冲突,突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争斗的无意义。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在大局面前仍然执著于小争小斗的行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小争执常常被放大。而“蜗角之争”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本质,劝导人们在面对纷争时,要理智看待,避免因小失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该成语也反映了对人际关系中无谓争斗的批判。
“蜗角之争”让我联想到许多生活中的琐事,常常因为小事而与朋友、家人争执。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争斗的无意义,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珍惜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团队成员因为任务分配问题产生了争执。事后,我引用了“蜗角之争”来总结这次经历,提醒大家关注项目的整体目标,而不是无谓的争斗。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小镇上,两个小孩因为谁能先到操场而争吵不休,最后在大人的劝说下意识到这样的争斗其实是“蜗角之争”,不如一起玩耍更有意义。
在英语中,可以用“petty squabbles”来表示类似的意思,强调小争执的无谓。不同文化中对待争斗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下,强调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是共通的。
通过对“蜗角之争”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无谓的争斗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中更加注重意义与深度,促进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宋礼立裹之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