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4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4:16:20
“骨瘦如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骨头瘦得像柴火一样”。它形容人非常瘦弱,通常是因为营养不足或生病导致的虚弱状态。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可怜和无助的形象,常用来形容身体状况不佳的人。
“骨瘦如柴”出自《庄子·人间世》,原文为“彼之骨瘦如柴,而我之骨肥如猪。”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就已有使用,反映了古人对身体健康和外貌的关注。通过对比,强调了“瘦”和“肥”的差异,从而更深刻地描绘出瘦弱的形象。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身体的健康与美丽常常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标准。成语“骨瘦如柴”反映了社会对健康的重视与关注。现代社会虽然更强调身体的多样性,但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谈论健康问题时,有时还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骨瘦如柴”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与关心。它让人联想到病痛、贫困等负面情绪,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也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健康状况的关注。
我曾经在一次义工活动中见到一个因为长期生病而瘦弱的老人,他的身体状况让我感到心痛。我在与其他义工的交流中,提到了“骨瘦如柴”这个成语,大家都对此深有感触,纷纷表示要尽力帮助他。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骨瘦如柴”:
月下独坐思故人,
病榻孤影骨瘦如柴。
一缕清风送寒意,
何时共饮暖春来。
这一段诗描绘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强调了身体的虚弱和内心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于“骨瘦如柴”的表达有“skin and bones”,同样形容人非常瘦弱。两者都可以用于描述因病或营养不良导致的瘦弱状态,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反应与情感联结。
通过对“骨瘦如柴”的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身体的状态,还引发了人们对健康、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的使用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而有力,进一步丰富我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
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瘦,故谓之豺。
刘姥姥看着凤姐~,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