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3:17
“端本澄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端正根本,清澈源头”。它的基本含义是注重事物的根本,清晰其源头,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澄清事情的真相。
“端本澄源”出自《清史稿·李鸿章传》,原文是:“端本澄源,务求根本,非不欲致远也。”该成语强调在处理事务时,首先要明确根本原因和来源,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它反映了一种重视基础和源头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治国理念。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管理、教育等领域,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它来表达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劝诫他人注重基础,避免浮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根本”的思想源远流长,许多哲学家和政治家都提出要从基础做起,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强调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解决。
“端本澄源”给人一种严谨和深思的感觉,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常常要停下来反思,寻找事物的本质。这种思考方式使我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理性和冷静。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复时,我尝试“端本澄源”,寻找这些知识的基础概念,最终使我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端本澄源”:
清流秀竹映山川,
端本澄源意自然。
问君何以求远志,
先明根本再登攀。
这首诗表达了在追求理想与目标时,首先要理解事物的根本,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在英语中,有类似“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这样的表达,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基础和源头的重视。
通过对“端本澄源”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日常生活中,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根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使我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有深度。这一成语提醒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理性思维,注重基础。
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资治通鉴·唐纪》:“李泌上言,端本澄源,以安社稷。”
《旧唐书·魏征传》:“征上疏,请端本澄源,以革弊政。”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论治,首倡端本澄源,以清吏治。”
《明史·王守仁传》:“守仁上书,言端本澄源之要,在明伦纪。”
《宋史·李纲传》:“纲上疏,请端本澄源,以正人心。”
《易》闲有家,《礼》严内则,皆以齐家为~之要,先生窥其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