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00:2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08:13
“卖国求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出卖国家以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卖国求荣”这一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的一些重要,尤其是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相关的情境。它体现了历史上某些人的行为,如在外族入侵时投降或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个人地位和财富。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多次被批判,成为了后人借以警示的教训。
“卖国求荣”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广泛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卖国求荣”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与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这一成语显得尤为重要。它反映了民族自豪感和对忠诚的重视,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国家利益的保护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卖国求荣”常常引发强烈的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背叛与丧失信任。它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应忽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这个成语也让我反思个人选择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我曾在一次关于历史的讨论中提到“卖国求荣”,以此来强调在关键时刻忠诚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成语,参与讨论的人们都意识到了历史教训的价值,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卖国求荣”融入到一个短篇故事中,讲述一个年轻人在外族侵略时如何选择忠诚与背叛的抉择,最终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成为国家的英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tray one's country”,它同样传达了出卖国家的贬义,但可能缺乏“求荣”这一层次的含义。在其他文化中,背叛国家的行为也往往受到强烈谴责,显示出这一主题的普遍性。
通过对“卖国求荣”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个人道德责任的提醒。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的掌握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同时增强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欲以太平天国之败,卖国求荣,乃遣使者,以太平天国之败,赂洋人以求荣。”
《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欲以明朝之亡,卖国求荣,乃遣使者,以明朝之亡,赂清人以求荣。”
《宋史·岳飞传》:“秦桧欲以岳飞之死,卖国求荣,乃遣使者,以岳飞之死,赂金人以求荣。”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欲以荆州之地,卖国求荣,乃遣使者,以荆州之地,赂孙权以求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欲以赵国之重,求荣于秦,乃遣使者,以赵国之重,赂秦以求荣。”
楚灵王准备侵略蔡国,陈国使臣报告先君病死公子留即位。陈侯的三子公子胜与太子偃师的儿子公孙吴前来报告公子过与司徒招合谋杀害太子偃师而立公子留。楚灵王立即派兵去讨伐公子过,司徒招杀了公子过,卖国求荣献陈,结果被发配东海
贾似道~,请速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