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0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2:17
“文武兼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文才和武艺都齐全。它形容一个人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军事才能,通常用于赞扬那些在学问和能力上都很出色的人。
“文武兼全”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对士人的期待与理想。古代社会中,士人不仅要有文学修养、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技能,以应对国家的危机和战争。从《论语》中孔子的教导,到后来的文人武将,如刘备、曹操等,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英雄人物的全面素质;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朋友或同事的多才多艺;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文才武略、文武双全
反义成语:文盲、武夫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兼全被视为理想的人才标准,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现代社会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强调士人的文武双全,但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中,仍然倡导全面素质的培养。
“文武兼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体现了对多才多艺的赞美和对全面发展的追求。这种成语激励人们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平衡,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时常会想起“文武兼全”的理念。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我发现成员的多样化背景和技能能有效提升团队的整体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将这些特长结合起来,形成文武兼全的团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才子佳人共舞翩,文武兼全笑声喧。
山河壮丽心无惧,勇往直前梦自圆。
这个诗句表达了对文武兼全的向往,体现了勇敢追梦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enaissance man”,意指一个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成就的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这种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在世界各地都是共通的。
通过对“文武兼全”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理想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的深度与广度。
杨文德志气果到,文武兼全,乘机潜奋,殊功仍集,告捷归诚,献俘万里,朝无暂土,树难自肃,休烈昭著,朕甚嘉焉。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文武兼全,治军有方。”
《明史·徐达传》:“达文武兼全,功勋卓著。”
《宋史·岳飞传》:“岳飞文武兼全,忠义为国。”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文武兼全,一代名将。”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彧文武兼全,智勇足备。”
本院向来久闻令师~,朝廷几次差官聘他做官,他只是不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