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2:20
“文武兼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既有文才又有武艺,形容一个人既有文化修养,也有军事才能,通常用于赞美那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与文学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文与武的结合被视为理想的品格,尤其是在士人阶层中。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领,如诸葛亮、岳飞等,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表现,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对“文武兼资”这一成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武兼资”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文与武的结合被视为理想的教育目标。自古以来,士人不仅要有文化素养,能够写诗作词,还要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以适应动荡的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文武兼资”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
“文武兼资”给人的感觉是全面、优秀和理想的代表,激励人们追求多方面的才能。在思维和表达中,它常常引发人们对理想人选的憧憬,促使我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卓越。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还能在**会上表现出色,深受学生的喜爱。老师的表现让我意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多项技能。
在某个时代的故事中,我想象一个将领,他在沙场上勇猛无比,回到营地后又能吟诗作对,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兼资的英雄,带领他的士兵们走向胜利。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例如,西方文化中有“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人)的说法,指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的人。这表明了全球范围内对全面发展的认可与推崇。
通过对“文武兼资”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成语在文化传承和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使我更加意识到追求多元化的重要性。
汉高、宋武虽缺章句,歌大风以还沛,好清淡于暮年,夫成天德之大功,膺乐推之宝运,未或不文武兼资,能事斯毕者也。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少好学,博通经史,文武兼资,有经济才。”
《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少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文武兼资,有将略。”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文武兼资,忠义奋发。”
《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张既字季鹰,冯翊高陵人也。少有才略,文武兼资。”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少好学,博贯经籍,文武兼资。”
年兄具王佐之才,~,愚弟素所钦仰,即闯王亦慕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