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1:00
成语“文人相轻”字面意思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轻视、看不起。其基本含义是形容文化人或知识分子之间因为观点、风格、地位等原因而产生的轻视和排斥,反映了文人圈子内部的竞争和矛盾。
“文人相轻”出自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原文为“文人相轻,士人相贱”。它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嫉妒与竞争,尤其是在科举和文人交往中,常常因为成就、才华和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看不起对方的情绪。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文人之间的争斗与不和,适用于文学作品、社交场合以及对话中。例如,在批评某些文人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在演讲中讨论知识分子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时,也可以提及此成语,作为反面例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士人阶层高度重视文才,文人之间的竞争往往导致了“文人相轻”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成语的意义也逐渐扩展,反映出当今社会中某些学术界或文化圈内的竞争与排斥,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竞争的无奈与悲哀。文人本应是追求真理与美的群体,但却因轻视与嫉妒而彼此伤害。这种情感反应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时,尤其是在学术或文化交流中,更加注重包容与理解。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些学术讨论,参与者之间因为观点不合而产生了“文人相轻”的现象。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开放心态与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那灯下的书卷里,
笔墨交错,字句如刀。
文人相轻,恨意如烟,
何不携手,共话风华?
这展现了文人之间的对立与合作的可能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tellectual snobbery”,指知识分子之间的优越感和轻视。在许多文化中,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是普遍现象,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与个体差异的接受。
通过对“文人相轻”的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尊重他人、包容不同观点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当代人际交往的警示。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北宋时期,张耒做一首诗送给苏东坡过目,苏东坡笑他:“天边赵盾益可畏,水府右军方熟眠。这是热汤清炖王羲之。”张耒心中不服,也指出苏东坡的诗中人名用得不当,苏则要他去找曹操理论。这正是曹丕《典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虽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谓三公必传,可与松雪、恩翁争席者,则吾未敢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