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1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5:40
“穿壁引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穿透墙壁引入光线”。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打破障碍,从而获得知识、启发或灵感。常常用来形容启发性的交流或学*过程。
“穿壁引光”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相传有位士人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接受正式的教育,然而他通过在墙壁上打孔,借助邻居家传来的光线来读书,从而完成了自我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这个故事强调了求知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穿壁引光”的历史背景。
“穿壁引光”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穿壁引光”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它反映了古代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许多士子为了改变命运而刻苦学*。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激励人们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穿壁引光”让我联想到努力与奋斗的精神,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我觉得这个成语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永不放弃追求知识的决心。
在我的学*过程中,有一次因为缺乏资料而感到迷茫,但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使我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最终完成了一篇满意的论文。我在那时深刻体会到了“穿壁引光”的含义。
在一个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穿壁引光入书间,
求知若渴心不闲。
千山万水皆可渡,
唯有一念破云烟。
在英语中可以用“break down barriers to knowledg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强调通过努力和智慧来获取知识和启发。
通过对“穿壁引光”的学,我认识到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激励我不断寻求新的知识来源,勇于打破思维的限制,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头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的故事一直鼓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