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2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5:41
“按捺不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按捺”指的是压制、控制,而“不下”则表示无法放下或克制,整体上表达出一种情绪难以控制、迫不及待的状态。它的基本含义通常指对某种情绪或冲动的抑制,但由于情绪强烈而无法保持冷静。
“按捺不下”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作品中,虽然具体出处不易追溯,但可以理解为古人对情感抑制的描绘,反映了在社会交往中对情绪表达的限制及内心冲突。此成语常用来描述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期待、焦虑或激动的情境中。
“按捺不下”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抑制情感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礼仪和社交场合中。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按捺不下”这个成语在表达情感时,既有对内心冲突的揭示,也包含了一种对控制与释放的思考。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表达的开放,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情感时的复杂性。
“按捺不下”常让我联想到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它传达的情感是强烈的期待与无法控制的冲动,这种状态令人感到既兴奋又困扰。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在我急于完成某项任务时,常常会用“按捺不下”来形容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准备考试时,虽然知道应该冷静复*,但总是因为对结果的焦虑而无法专注。
假如将“按捺不下”融入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春风拂面花自开,
万物复苏心难耐。
按捺不下期盼望,
愿与君共赏春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成语不仅表达了情感,也增添了诗的韵味。
在英语中,可以用“unable to contain oneself”或“bursting with excitement”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虽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但含义和情感表达相近,反映出对无法控制情感的共通体验。
通过对“按捺不下”的全面分析,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情感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内心冲突的一种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情感和思想。
狄员外虽是求了圣签,又解不出是甚意味,好生按捺不下。
《金瓶梅》第二十三回:“西门庆听了这话,心里按捺不下,便要去找潘金莲。”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听了这话,心里按捺不下,便要去找刘备。”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听了这话,心里按捺不下,便要去找晁盖。”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听了这话,心里按捺不下,便要去找那人理论。”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心中按捺不下,便要去看黛玉。”
他~心中的暗喜。